2009年和2011年, 北美和欧盟地区相继批准甜菊糖在饮料和食品等多个领域中作为甜味剂使用, 从而打开市场大门。翘首已久的国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建厂、扩产……然而,北美和欧盟的巨大市场扩容,似乎并没有给中国甜菊糖产业带来大发展,相反,众多满怀期待的甜菊糖工厂,在两个市场相继开放后,接不到订单,经历了最冷的寒冬,很多企业低调退市。原因何在?
市场现状
国内甜菊糖苷市场面临严峻考验
2009年以前,全球甜菊糖苷市场一直保持着稳定供应状态。随着国内大批企业的蜂拥而上,市场产能不断增长的同时供需平衡也被打破。甜菊糖苷生产商正面临着饱和的市场、资金链运作紧张等前所未有的考验。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已有一些企业无力支撑,接着又大量抛售库存。这对仍在生产的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甜菊糖苷的市场价格不断下调,乃至接近生产成本底线。随着市场需求的饱和,甜菊糖苷生产已无利润空间可言。随后,市场上又掀起了退潮风暴。国内很大一批生产厂家退出市场,而剩下的甜菊糖苷生产供应商只有继续打造品牌,才能应对严峻的挑战。
价格持续走低
甜菊糖苷市场整体形势供过于求,价格频频下调,尤其是2012年以来,市场价格一直持续走低。目前粗品价格在17万-18万/吨左右,与2009年的28万/吨相差甚远。受当前国内库存压力加大的影响,国内甜菊糖苷的生产厂家基本以销售库存为主。种植农户因为2011年的价格跳水而积极性大挫,2013年甜菊叶种植面积还不到到上一年的1/3,约在8万亩左右。有些企业甚至将种植基地转移到国外。当初企业的盲目扩张导致市场上的甜菊糖苷足够国内外终端市场两年的消耗量,预估2014年甜菊糖苷市场才会有所好转。
行业剖析
依赖出口过重 国内重视不足
甜菊糖产业宣传力度不够,国人对消费人工合成甜味剂的认识不足、消费观念转变不够,甜菊糖生产企业开拓国内甜菊糖销售市场的投资力度不够,我国政府对甜叶菊经济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使得甜菊糖在国内销售不畅。 国内企业严重依赖出口,一旦国际市场有些风吹草动,对企业而言就是致命的打击。
资金、技术阻碍发展
甜菊糖规格多达十几种,且各国各地区法规繁杂:韩国主要消费SG90%酶转化甜菊糖, 欧洲的主流是SG95%规格, 美国主要选用Reb-A98%的甜菊糖规格。甜菊糖企业必须精细研究各国目标市场的法规和行业需求,用最具竞争力的价格推销一到两个精选的规格。否则难以应付成本、仓储物流和当地零库存配送的要求。
另一方面,甜菊糖带有天然的轻微苦味。甜菊糖企业必须为市场准备好足够的行业解决方案,包括规格、配方、工艺、复合技术、掩味技术等,来满足来自不同的食品饮料公司对天然甜味剂的需求,而这恰恰是大多数国内甜菊糖生产型企业所缺乏的。
第三,工艺技术没有改进,信息不共享。每家企业的工艺都各有优缺点,但甜菊企业目前各自为政,工艺技术信息不共享,无法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产业应对
启动行业标准建设
国内《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天然色素和植物提取物行业的发展,继续发展优势出口产品。启动植物提取物国际商务标准建设,广泛收集国内优质的植物提取物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尽快整理形成植物提取物国际商务标准,有效应对《法检目录》对我行业的冲击。
卫生部3月公布征求对《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中国甜菊协会对甜菊糖苷的使用量反馈了初步意见,并对甜菊糖苷使用量标准进行讨论,成立甜菊糖苷使用量征求意见工作组,广泛征求意见,上报标准起草部门。
我国甜菊产业的思考
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甜叶菊生产国和甜菊糖出口国之一,但产品大多属于初加工产品,处于全球甜菊糖产业的下游市场位置。
乘上甜菊糖产业发展的快车,资金技术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加强对产业的了解和认识。另外,政府扶持力度亟待加强。国家应加大从产业布局、技术引进以及资金投入方面的工作力度,助力中国甜菊糖产业占领国内外中高端市场,使中国甜菊糖产品获得应得的利润。目前国内多数生产厂产能只有200吨左右,企业集中在山东济宁、江苏东台以及广东、安徽、黑龙江、江西等省份,整体上缺乏项目、资金及品牌。从长远看,中国企业的产品应加强国际权威认证,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才能在国际市场占据有利地位。
(责任编辑:甜菊产业平台)